卢成:物理模拟开新领域
本报记者 孟新生
27岁那年,他顶着博士帽走出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与博士帽相伴的,还有20多篇SCI论文;
29岁那年,在南阳师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任教两年的他,成功晋级副教授;
31岁那年,国际著名期刊《J.Am.Chem.Soc.》刊发他的科研论文——《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arbon dioxide under high pressure》;
今年32岁的他,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省级项目两项。
他,就是南阳师院博士卢成。采访还没开始,卢博士先满面微笑着纠正了记者的“错误”:“叫我小卢就好。”
一声“小卢”,一下子拉近了记者与卢博士的距离。卢成的谦虚低调在师生中有口皆碑,不管是初到南阳师院任教,还是身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醉心科研
生于1982年的卢成祖籍湖北洪湖。在那个全国知名的鱼米之乡,卢成在父母的渔船上成长为一个翩翩少年,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父母朴实的情怀,造就了这个农家少年执著而低调的品质。
2009年,博士尚未读完,卢成已经以独创的算法和自编的程序为基础,在凝聚态物理前沿研究领域小有名气。他由此进入南阳师院博士招聘团的视野。
来到南阳,卢成在教学的同时,主要从事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效应和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电磁结构研究。
眼下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运用物质结构预测的相关理论和模拟方法,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高压实验测量,探索高压等限域条件下物质的新奇物理与化学性质,设计或合成新型非常规高压相多功能材料,揭示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展新的物理理论奠定知识储备基础。
鉴于对学科的精深研究,卢成被邀请为《Dalton T.》、《J. Phys. Chem.》、《Phys. Chem. Chem. Phys.》、《Europhys Lett.》等国际期刊的评审人,并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
痴心教学
“教学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需要不断去探寻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卢成认为,教学离不开科研,只有进行科研创新,才能不断深化课程内容,进而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卢成坚持在教学一线,负责《热学》、《凝聚态物理学前沿》等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虽然讲授的是自己熟悉的教材,但每堂课的内容卢成还是会查阅大量科研前沿文献。因为教的是微观世界的抽象内容,所以讲课过程中生涩的理论、逻辑推导特别多,但只要结合最新的科研进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多媒体教学后,针对《计算物理学》等课程需要大量上机实践的特征,结合老教师的经验、自己的体会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卢成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语言编程实践,把更多的物理问题用计算程序模拟出来。
幽默风趣、激情四射,旁征博引、博学多才,是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对卢成的评价。风趣活泼的例证、丰富的面部表情……教学中,卢成总以自身的激情调动着学生的热情,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意识。
真心帮带
“感谢大家的帮助!”采访中,这句话卢成不经意间说了4遍。
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程中,从项目申请书的写作到申报,得到同事和领导的很大帮助;项目申请成功后,又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开展工作……在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起步环节,卢成家的小公主呱呱坠地,除了父母的悉心照料,南阳师院领导、同事、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上提供的帮助,卢成都历历在目,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
胸怀感恩,在卢成眼里,南阳师院是个大家庭。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本科生导师,卢成指导6位本科生。他从基础知识入手,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科研知识、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卢成指导的王婷婷、金圆圆、侯春枝等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物理与工程》等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司梦婷、李喜云和石洪肖3名本科生喜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同时,他利用优秀学生资源,让已经参与过项目研究的高年级同学,引导低年级同学解决一些专业问题,实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卢成特别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敏锐思维能力和严谨科学态度。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张帅在最近两年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两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SCI三区期刊。在年轻教师中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吸引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参与他的科研团队。
“能有今天的成绩,我感谢大家的帮助!”采访结束,卢成再一次表达谢意。7
博士心语:看到日出必须守到拂晓
链接地址:
http://epaper.01ny.cn/http_rb/html/2014-06/16/content_124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