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 厚重 睿智 卓越
勤勉严谨 和谐进取
博学求是 笃行自强
复杂搜索
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2..jpg
  
2..jpg
                                                                                    名师心声: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这需要更多的付出。
                                                                                                                    本报记者 孟新生 通讯员 郭海玉摄
        正接受采访,谢海泉的手机响了。
      “不好意思,我接一下,学生打来的。”接完电话,谢海泉略显歉疚的表情被满面笑容取代,“学生获奖了!”他带的硕士生金晓丽,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全省赛区一等奖。
        他,作为南阳师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带领学院60多位老师主持参与5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7项,还参与校企合作项目26个。
                                                                                                                          工厂里走出博士
        谢海泉是个成功转型的个例。这位温文尔雅的博士、教授、院长,原本是乐凯集团工程师。
        1989年大学毕业后,谢海泉就职于内乡与西峡交界地带大山深处的乐凯集团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从事激光照排胶片、电子分色胶片等产品的研究工作,“当时,公司竞争对手是柯达、富士、3M等国际知名公司”。
        面对竞争,最好的选择就是进入高校深造。1996年,谢海泉告别娇妻幼子,进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深造。3年硕士读完,又攻读应用化学博士。“读博士的时候,感光材料行业已经处于下滑态势。”
        无论是企业还是他个人,都到了转型节点上。
        6年高校生活,谢海泉认识到,单从科研而论,高校有更好的科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整合很多资源。作为化学博士,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谢海泉可供选择的机会很多。几乎毫不犹豫,他把目光锁定到了南阳师院。
        他怀揣满腹学识,成为南阳师院第一个化学博士。此后,在他的主持下,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相继建立了26个化学实验室,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本着培养与引进同步进行的原则,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博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
        至目前,学院的67名教师中,有41顶博士帽。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正茁壮成长。
                                                                                                                              高校中开展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谢海泉带领同事以学科方向为基础,建立重点实验室,以实验室为纽带形成学科团队,凝聚团队的力量培养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发展壮大学科方向。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指导下至少主持或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包括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国节能减排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项目、spcp项目、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各类教学技能大赛等。
        金晓丽的参赛项目其实就是学院正在研究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氯氧铋纳米光催化剂合成及应用,简单说就是“光分解水”项目。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金晓丽的学术论文在国际顶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这在博士毕业生中都不常见。
        去年,谢海泉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钢渣高效综合利用工艺项目,在首钢集团付诸使用。这个项目设计及工艺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综合计算吨钢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0元,以年产500万吨的企业为例,仅此一项,每年可以为企业创造1亿元利润。
        近年来,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秉承“内涵发展”的战略,形成了以“生物无机化学”、“新能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化学生物传感”为主的学科方向。3年来,他们主持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7项,国家“973”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6项,横向联合项目26项;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被SCI、EI收录88篇;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36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
                                                                                                                              课堂上进行实践
        发展应用型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鉴于此,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在培养方案上着重强调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设置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工业综合实训、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化工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科技大赛项目等一大批实验实践活动。
        本科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就要与老师对接,参与到各种项目研究中去。8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了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化学学生申请的这些项目占学校的一半以上。
        同时,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课程,以“三进”(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三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程与课题结合、研究团队与教学团队结合)和“三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训练计划、科学探索实验计划)为重要抓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受益于良好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往往不是问题,就业后做强做好的学生比比皆是。2006年毕业的李稳强现在是双汇制药的总经理;2012年走出校门的宋同修,在北京市场医学影像材料方面站稳了脚跟……
        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谢海泉坚定地说。
        链接地址:http://epaper.01ny.cn/http_rb/html/2015-06/23/content_210340.htm
党委宣传部
2015/6/23

上一篇:《南阳日报》:一张耀眼的名片——248cc永利集团官网线路多措并举促就业纪略

下一篇:《南阳晚报》:南阳师院卧龙学子“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夺冠——办学结硕果 摘金展英姿

展开关闭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