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 厚重 睿智 卓越
勤勉严谨 和谐进取
博学求是 笃行自强
复杂搜索
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南阳观察记者 李铮 本报通讯员 时树菁 付中欣 金永胜

        核心提示

        当今,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不再是年轻一代眼中的“主流”,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寒冬”。习近平总书记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而在南阳师院,有这样一群老教授,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却坚持用令人动容的激情、不可思议的努力,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种子”播撒到大江南北。

        传统文化“遇冷”——老教授与时间赛跑

        12月1日,两位老人按照“虚左以待”的礼仪之风相互谦请对方入左座。

        他们就是南阳师院退休老教授聂振弢先生和韩连武先生。他们一生痴迷国学,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依旧在国学传承的道路上深耕细作。

        回首往事,两位教授甚是感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没有电视机,拥有收音机的也屈指可数,但那时很快乐。每到傍晚,端着饭碗、拎着小马扎到大柳树下听人讲故事,大到刘关张的仁、忠、勇,小到孔融让梨,似乎每个人都能来上那么一段。星光下的桥头树下,一撮一撮的人聊着笑着度过了那个令人无限怀念的年代。

        “近几十年,传统文化尽管没有完全断裂,但它更多地表征为由习俗所支撑的文化碎片。只有到了一些特别重要的节日,大家才会想到传统文化,然后象征性地一过了之。”聂振弢甚是忧虑,传统节日被外国人申遗,国人看不到优秀文化的魅力,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

        “传统文化好似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周杰伦、摇滚……这些时髦的东西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韩连武说,从1988年开始,韩教授就开始自编教材,对《易经》、《道德经》等经典进行解读,至今已经修订了6个版本,内容越来越简洁,为的是让年轻人好学好记;还面向学校退休教职工办一个传统国学讲座,每期二十多个学员,免费授课。

        很多人不解,黄土都埋到脖子了,还干这么起劲儿,图啥呀?韩连武娓娓道来,“能够留下来的是精粹,我想用自己的力量把这些好的东西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谈到对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传承,无法绕开学校的两位客座教授。”南阳师院党委副书记刘明阁说,他们都是“非遗”继承人,一位是86岁高龄的黄天锡,另一位“年轻”的宋光生教授今年也已经75岁了。

        黄天锡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酷爱大调曲子弹唱艺术,三弦弹奏功力极深,不管是为声乐套曲伴奏,还是板头曲演奏,都技巧娴熟,韵味独具,堪称一家。为了将大调曲传承下去,黄天锡一直“倒贴”:凡有弟子上门学艺,黄天锡不但无偿赠送复读机,还管饭。即使如此,从1984年起到来音乐学院之前,黄天锡只收了7个正式徒弟,他说:“青年一代爱听大调曲的人太少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我现在天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东西都找不到了。”

        宋光生是来自民间的板头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十年来,他一直勤练不辍,板头曲几十年的沧桑一直在宋光生的指尖流淌。“几乎跑遍南阳市所有县区,现存磁带100多盒,单是录音机就用坏了十几个。”宋光生说,如今南阳地区,能够演奏板头曲的都是65岁到85岁之间的老人,有时候一个老人的去世,就意味着一个曲目的永远消失,“抢救”的工作如何不紧迫。

        “活性”传承发力——让“种子”飞一阵

        2009年,南阳大调曲和板头曲进入南阳师院课堂,接到聘书,宋光生和黄天锡眼泛泪花,“终于后继有人了。”

        为给学生们上课,宋光生经常坐公共汽车奔波在南阳和邓州之间,无论春夏秋冬,通常早上6点钟就要起床,一路颠簸到学校。他自己调侃说这是“双城模式”,见到记者,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只恨自己年纪大了,体力一天不如一天,真想多活几年。”

        黄天锡由于患上眼疾,再加上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干脆把课堂搬到他家里去,一周四节课,风雨无阻。

        今年已近古稀之年的聂振弢也是“蛮拼”的,他的专题讲座从今年元旦到现在就有80多场,足迹遍布多国,每到一处,都将国学的精粹展示到极致。

        “以前我只给南阳师院学生讲课,后来就没有‘耐性’了,一个学校的学生毕竟有限,我要走出去,让‘传承’的种子飞得更远。”聂振弢说,弘扬传统文化,哪能怕累,能再给大家多讲几场,我心里更高兴。

        “中华文化魅力四射,很多国家为之倾倒。”聂振弢讲起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到英国讲学,会后应大家邀请一口气写了200多幅书法,全部免费赠送。其中,一个黑人青年拿到聂振弢送给他的八个字“仁者无忧智者常乐”,感动得连连赞叹道,“原来中国文化这么美!”

        2014年11月3日,聂振弢作为“中韩国际学术交流大使”到韩国南首尔大学讲学时,学校校长拉着聂教授走到窗前,指了指外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为了今天您的到来,我们升起了中国国旗。”

        今年5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多元文化融合的专题研讨会,聂振弢应邀作题为《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专题报告,轰动全场,中国文化的魅力光芒四射,使听众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今年10月4日,聂振弢到英国威尔士大学讲学。一位92岁高龄的老教授全程听完了聂教授的讲座,结束时紧紧握着聂教授的手,掩盖不住地激动:“科学发展到现在,人类已经到了悬崖边,急需人文精神的指引,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知音。”

        “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青年一代的未来不能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南阳师院党委书记黄荣杰说,仅仅依靠几个老教授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优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把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接过来,让“种子”在更多人心里扎根。
        (原载《河南日报》2015年12月3日第13版)
党委宣传部
2015/12/3

上一篇:永利官网掀起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

下一篇:中原工学院图书馆来永利官网图书馆交流学习

展开关闭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